美圖董事長蔡文勝發朋友圈稱:“社群才是一個鏈的靈魂!共識才是一個幣的價值!”區塊鏈時代來臨,社群、共識成了區塊鏈最高頻的詞。有人預測,區塊鏈行業的組織形式將發生巨大變化,逐漸從公司治理方式向社群生態演變。但到底什么是社群?關于這點好像不同人又有很多不同的觀點。
我本人曾經深度參與過多個社群的創建和運營,對此方面有一些自己的實踐和思考,總結出來,希望能夠對大家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我希望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闡述我的觀點:
1、對社群的認知。
什么是社群?社群和社區有什么不同?社群分類和特點有哪些?
2、好社群的標準?
一個成功社群的評判規則和關鍵點是什么?
3、社群運營方法和工具。
常見的社群管理和運營的方法和工具。
對社群的認知
到底什么是社群,眾說紛紜,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首先社群是一個組織。廣義上的社群從原始部落就存在,甚至動物界也有自己的“社群“。從生物進化的角度來看,當單個生物進化到瓶頸時,就可能開始進入群進化模式,生物們通過群體的存在,提高協作的效率,降低生存的成本。比如:蟻群、蜂群、沙丁魚群、獸群、部落等等。
大家看過電影《瘋狂的原始人》一定有印象,當穴居人一家在疲于應付外界的猛獸威脅時,另外的人種發現了火,最后和他們組成了一個新的部落(社群的基本形態)。從此采集食物的效率大增,而生存成本大大降低。
當然,我們今天要討論的是人類社群,但不是那種“交通基本靠走,通訊基本靠吼,治安基本靠狗”的時代,而且是現代人類的社群:交通方式多種多樣且效率很高。通訊發達,在世界的任何一個位置,都可以無障礙參與其中。資金已經可以通過數字貨幣的方式流通。在這個社群中,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都充分的打通。
簡而言之,傳統社群與現代社群最大的區別,本質上在于人與人、人與群、群與群之間鏈接方式、鏈接深度和頻率的不同。這個社群的組織邊界已經由原來的家庭、公司、國家范圍,演變成了一種更廣泛的,不可簡單描述的柔性邊界。
我們也來看一下學者們對社群的定義:
一般社會學家與地理學家所指的社群(community),廣義而言是指在某些邊界線、地區或領域內發生作用的一切社會關系。它可以指實際的地理區域或是在某區域內發生的社會關系,或指存在于較抽象的、思想上的關系。除此之外社群的廣泛涵義:可被解釋為地區性的社區;用來表示一個有相互關系的網絡;社群可以是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包含社群精神(community spirit)或社群情感(community feeling) 。
當然,我們不能簡單認為社群就是一個群,社群要有社交關系鏈,不僅只是拉一個群,而是基于一個共識點、需求和愛好將大家聚合在一起,我們認為這樣的群它就是社群。
社群一般都具有穩定的群體結構和較一致的群體意識;成員有一致的行為規范、持續的互動關系;成員間分工協作,具有一定的一致行動能力。
那么社群和社區有什么區別呢?
一般來講,我們認為社群和社區的概念具有一定的交叉性。社區更多的時候,是指現實中的地區性的生活共同體和社會關系,強調一定地域空間群體之間的互動。而社群是基于社區發展而來,與社區相比,更突出群體交流,分工協作和相近興趣,更強調群體和個體之間的交互關系。社群內部的成員有一致的行為規范,通過持續的互動,形成了較為強烈的社群感情。
社區是強調空間,而社群是在強調人,社群更能把人不分時間空間的聚合鏈接在一起。社區一般是強調中心的,而社群里每個人都是一個中心,大家都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和資源做同成一件事情。
但由于語言和理解的不一致,國內外對社群和社區的概念大多時候是沒有清晰定義的,尤其在區塊鏈初期熱潮中,大部分時候是混著來用的。
但本質上,我們要看清楚,它仍是一個組織。一個邊界極其有彈性的組織。而只要是一個組織,就可以用經典的管理方法論來推導和分析。不管是POM或者是麥肯錫的7S理論,或者PDCA的工作方法,都可以用于社群的運營管理。只是一定要注意,組織運行方式的靈活變化,這是術的層面。不能傻套《組織行為學》,或者《烏合之眾》里的概念。
這里需要稍微插一段話: 烏合之眾一書是1895年,以法國大革命、第三共和國的審判、走馬燈般的政府更迭、布朗熱事件、雷賽布之巴拿馬飲恨、德雷福思冤案等二十余個用以佐證觀點的歷史事件為基礎的著作。是一個多世紀以前的著作,當時社群中,人們連接的主要方式是集會等近距離接觸,這種人與人直接的連接,是有情感共振的。而且在群體中,人容易陷入眾情與盲從,這也是作者所講的群體無意識或弱智。而現代社群,人與人的連接,很大比例的是線上連接,人與人沒有太多的情感共振,而在作出一些決定和行動時,有更多的思考時間。聰明人和愚蠢的人,往往只差三秒鐘。所以,現代社群的人們,相對而言會更加理性和有意識。
好社群的標準
既然談到組織,必然涉及到一個組織的三大問題:
愿景、使命、價值觀。
1、你把大家聚起來,到底要干什么牛逼的事?
2、究竟要把這群人帶向何方?做成什么樣子?
3、什么價值觀的人是需要的,能跟你走到最后?
那么,一個社群運營的好與壞,如何判斷,有沒有一個評價的標準。
要說明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些基礎共識:
社群是由人組成的,而社群的分中心化特征,決定了社群中的成員應該是評價一個社群運營好壞的主體。而這些社群中的成員的需求是不是被滿足了,就是他們評價的基本標準。
社群母規則一:
一個好的社群,需要長期滿足核心社群成員的核心訴求!!
那么,社群成員的核心利益訴求有哪些?經過多年對社群的實踐和思考,我們總結了以下幾點,認為是社群中的成員最核心的訴求:
認知、圈層、榮譽、成果
1、認知:打開認知邊界,學習新的知識,是社群的一個主要功能點。不知道大家是否有印象,在今年春節期間,三點鐘社群的火爆,社群內最初討論的主要內容就是區塊鏈的知識。
2、圈層:和一群能夠聊得來的人,或者和一些知名人士能夠共同參與到一個社群內,這是一個重要需求。
3、榮譽:與社群成員共同推動一件具有宏大愿景的事業,與優秀的伙伴在一起工作和交流等。
4、成果:在社群中,達成某些成績或者收獲。這個成果可以分為近期和遠期成果,也可分為物質和精神上的成果。
其實社群也是一個小社會,成員的核心訴求與馬斯洛的五層需求理論是直接關聯的。大家可以自行體會。
社群母規則二:
社群最終的成功,一定是社群發起者、運營者和參與者的多贏。如果不是這樣,即便短時間有所成就,但終會凋亡。
評判社群標準:雙贏(多贏)、單贏、多輸。
社群最終的玩法一定是,運營者和參與者的多贏。任何貌似看起來很熱鬧的社群,如果只有一方獲取大部分收益(錢或其他價值),另外一方只是投入,被薅羊毛,那么這個社群遲早會走向衰落。
唐太宗《帝范》卷四:“取法于上,僅得為中,取法于中,故為其下。” 《孫子兵法》云:“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敗。”所以,在建立社群前,對價值的設定,是非常重要的。
上(多贏):社群運營者和參與者都得到了認可的價值。
中(單贏):只有一方獲取大部分收益,而另一方僅是付出和參與
下(雙輸):初期也許都有投入時間與精力,但最終雙方均無收益。
以終為始的推導出成功社群至少有三條維度可參考:
1、要有一個崇高的愿景目標,這直接決定社群能走多遠。
2、要有共同的價值觀,即對大家所做的事有著相同的認知與判斷標準。
3、要有嚴格而且能夠被貫徹執行的紀律。
歸根結底就是三個一“一群人,一條心,做一件事”。“一條心”是基礎,只有志同道合才能天長地久,“一件事”是關鍵,事無大小,但境界有高低。大家在一起打麻將是一件事,大家在一起打江山也是一件事,但肯定不可同等而論,打麻將決定了群友之間是博弈關系,你贏我就輸,我贏你就的輸。而打江山卻是大家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為了“自由、平等、正義”而戰,所以大家是可以拋頭額灑熱血的革命戰友,那關系自然沒得說。所以說境界的高低決定社群的強弱。
帶著這三個基本問題,先來看看我黨的發展史就一目了然,當時無數的農民兄弟之所以死心塌地的跟著我黨鬧革命,就是因為黨說了一句讓人興奮不已的口號“打土豪、分田地”,這句口號喚起了農民兄弟對新生活的期盼。但這并不夠,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隨后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把大字不識的農民兄弟變成一名合格的解放軍。
所以說,任何社群都是以利他為出發點。你見過世界三大宗教,有哪個宗教是整天盤算著用微商、電商賣信徒點商品,賺信徒的錢。而目前市面上的絕大部分粉絲群都是想盡一切方法從粉絲身上變現。當然在商言商,我們無法要求商業組織像宗教一樣崇高偉大,去“普度眾生”。但我始終認為兩者之間并不矛盾,而且習近平主席在韓國首爾大學演講也說“以義為利,義利兼得”。所以中歐的李教授說:“基于事物本身賺錢的商業模式即將消亡,而基于關系建立的鏈接卻勢不可擋。
另外,任何以興趣愛好而構建的社團,不管現在有多火,都將隨著時間推移而消逝。因為以興趣愛好組建的社群,首先粉絲對群的忠誠度和粘合度就有限,很少人一輩子對一件事的興奮度能不增不減。把時間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明顯就是一句心靈雞湯式的催情劑。很多事情就是這樣,聽聽感覺不錯,動手去做卻發現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回首過往歲月,你有多少時光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
再次,粉絲群的活躍性并不能說明什么。雖然活躍性是衡量社群的一個重要指標,很多意見領袖也對外標榜自已各地的QQ群、微信群有多少多少,而且線下活動有多頻繁,一會旅游,一會讀書。看似很熱鬧,恐難以持續。這就是為什么廣場舞那么紅火卻只能在廣場跳跳,很難登上國際舞臺。因為大媽們就是把它當成強身健體娛樂而已,同樣那些粉絲參加各種活動也只是拓寬社交圈、調劑生活而已。所以,真正的社群線下活動很活躍,但并不是活躍的活動組織就是好的社群。一切都要以雙贏為基礎評判標準。因此,那些沖著低價、沖著補貼、奔著利益而來的粉絲,真的會陪你到天荒地老嗎?難道有一天他們不會因利益的削減而遠去嗎?各位也許覺得建個社群這也太苛刻了吧,難道沒現成的嗎?
社群運營的方法和工具
本節來談一談社群運營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工具。
社群母規則三
社群運營符合熱力學第二定律:熵增。要想社群高效運營,需要消耗參與者時間并愉悅的彼此消耗時間。從而保證社群的有序性。
熱力學第二定律:在孤立系統中,體系與環境沒有能量交換,體系總是自發地像混亂度增大的方向變化,總使整個系統的熵值增大,此即熵增原理。如:摩擦使一部分機械能不可逆地轉變為熱,使熵增加。
整個宇宙可以看作一個孤立系統,也是朝著熵增加的方向演變的,如果在一定范圍內,沒有能量的持續輸入保證,最終都會不可逆的走向混亂。
熵增物理學定義:熵增過程是一個自發的由有序向無序發展的過程。
熱力學定義:熵增加,系統的總能量不變,但其中可用部分減少。一個系統在進行能量轉化的過程中,總有一部分損耗,變為熵。1947年薛定鄂就曾高瞻遠矚地指出了熵增過程也必然體現在生命體系之中(Schrodinger 1947)。人體是一個巨大的化學反應庫,生命的代謝過程建立在生物化學反應的基礎上。從某種角度來講,生命的意義就在于具有抵抗自身熵增的能力,即具有熵減的能力。在人體的生命化學活動中,自發和非自發過程同時存在,相互依存,因為熵增的必然性,生命體不斷地由有序走回無序,最終不可逆地走向老化死亡。
同理,社群同樣也可以看作是一個獨立系統,如果沒有持續的能量輸入,社群會不可避免逐漸走向無序和混亂。所以,要想社群高效運營,需要設計更多規則和內容,投入更多時間,從而保證社群的有序性。
A、要有非常嚴謹的流程制度。一個組織要想長青不衰,建章立制是根本。目前大多粉絲群的囧境就是,管的嚴點,人數銳減,管的松點,又一盤散沙。我黨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是如此,佛教得以流傳千年而不倒,也與其嚴明的戒律是分不開的。當年佛陀快入涅槃時,弟子們問他∶佛入涅槃后,我們以誰為師?佛陀答∶以戒為師。可見戒律對佛教的重要性。
B、要有強烈的亞文化和標志詞。沒有強大的文化支撐,再多粉絲也白搭。很多傳統大叔看到粉絲經濟效應后,紛紛摩拳擦掌,使出渾身解數,又是高額補貼,刷二維碼送禮物,又是雇傭龐大的地推軍團,運用各種營銷手段,什么觸點、場景,降維打擊,社會化營銷,反正自古以來營銷專家們炒作概念的本領就爐火純青。如果從營銷的角度來講,以上手法無可厚非,但從社群的視角來看,不足為道。他們忽略了很重要的一點,社群的本質連的是心而不是利。所以盡管呼啦啦一下子拉齊了一干人馬,但卻是一幫墻頭草。亞文化,標志詞,比如:瘋蜜、碳粉、米粉、果粉等等。形成一種文化感和參與感。
關于社群運營的方法,總體而言就是:
線上廣泛鏈接,線下深度交流。
線上:群直播,群簽到,群排名,群名片,群知識,群對接….群存儲。
線下:游學、培訓、私董會、roadshow、下午茶、夜草私享會…
創新:結合Token的社群運營。
社群邦(shequnbang):專注致力于社群媒體資訊和社群工具服務平臺,踐行社群基礎方法論,標準化,流程化,讓每一個社群邦學員都能建立屬于自己的鐵桿付費社群,玩轉社群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