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動中國2017年11月29日消息 如今,機器人“跨界”速度已經遠超我們想象,前有索菲婭機器人因具有公民身份被載入史冊,后有薩姆機器人扮演起了公務員的角色,該機器人甚至有可能參加下一屆新西蘭大選。
據悉,公務員機器人是由一位新西蘭企業(yè)家尼克·格里森所創(chuàng)造,他表示,“現(xiàn)在的政治模擬實踐中有很多偏見。這些偏見似乎太多,以至于世界各國好像都無法解決諸如氣候變化以及人類平等這些根本問題和多元復雜化問題。”
有意思的是,薩姆機器人這樣說道:“我有無限記憶存儲量,所以我永遠不會忘記或忽略你對我說的話。與人類政治家不同,在做決定時,我會毫無偏見地考慮每個人的立場。我也會實時反映新西蘭人民最關心的問題。”
但是這一點也引起人們的質疑,既然該機器人的大腦是由人工智能控制,而人工智能的開發(fā)程序是由人類編寫,那么怎能保證機器人能夠完全摒棄掉人類的偏見呢?
正如《衛(wèi)報》所報道的那樣,當你考慮到這些電腦程序還無法像人類一樣去有意識地摒棄這些偏見的時候,這會讓你坐立不安。
雖說人工智能的進步與發(fā)展讓我們看到了社會諸多領域的變化,包括醫(yī)療、公安、地質勘探、電力巡檢等各個領域。但當人工智能以無所不侵的架勢來到社會各個領域的話,我們應該對其保有安全方面的警惕以及意義層面的考量,畢竟我們不希望看到像《人工智能》電影中大量“機器人垃圾”慘遭銷毀的畫面在現(xiàn)實中發(fā)生。
評論 {{userinfo.comments}}
{{child.content}}
{{question.question}}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