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動中國2017年12月4日消息 近日,《紐約時報》以“美國官員稱,大疆公司的無人機可能正在向中國傳送數據”的推測性報道將大疆卷入了一場“數據風波”。
報道稱:“最近流傳在互聯網上的消息顯示,美國移民及海關執法局(ICE)洛杉磯辦公室今年8月發布備忘錄,以“含糊不清”的措辭指責大疆創新科技公司的商業無人機和軟件“正將美國至關重要的基礎設施和執法數據提供給中國政府”。ICE拒絕對此發表評論。
對此,大疆公司在發給《環球時報》的聲明中,嚴厲批評美方該備忘錄信息來源不明,具有明顯誤導傾向。
備忘錄中提到大疆產品“即便在關掉電源的情況下也能記錄人臉識別數據”以及“在美中兩國售價相差甚遠”的問題。大疆在聲明中稱:“大疆并不會收集和訪問用戶的圖片、視頻和飛行日志等用戶數據,除非用戶主動上傳和分享。且大疆最新推出的離線模式已經允許用戶在DJI GO中停止數據傳輸,保護用戶在飛行過程中產生的個人數據,為政府部門以及企業用戶提供更加全面的安全保障。
大疆稱,該備忘錄具有明顯事實錯誤,他們希望美國移民及海關執法局尊重事實真相,及時撤回不實備忘錄或對不實指控做出修正。
眾所周知,大疆近年來在消費無人機領域表現強勁,并且受到國外消費者的高度青睞。但關于數據之爭卻是此起彼伏,此前就有美國陸軍“封殺”大疆無人機,而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則是拿出事實“打臉”軍方,稱大疆無人機的數據是安全的。
不得不說,隨著大疆無人機的盤子越做越大,受到外界的阻力和困難也撲面而來,而這份漏洞百出的備忘錄所引發的“數據爭議”背后信息源有多少可信度以及其真實動機是什么都值得推敲。
評論 {{userinfo.comments}}
{{child.content}}
{{question.question}}
提交